本科四年中期总结 | 计科 | 半途有所得,远处再相逢

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

2024 语文新课标 Ⅰ 卷选文 《放牛记》

写下文章的这几天,是 2025 年的高考。

两年前的现在,和大多数人一样,我正在经历一场对于十七八岁的人出生以来最“重要”的一场考试,紧张中带着一些对于未来的期待。

两年后的现在,大概率是带着一点点离别的忧伤,和略大于忧伤的对未来的焦虑。

尽管对于一个纯正的理工科学生而言,写大段文字是非常耗费脑细胞以及显得十分矫情的,但是想了想,如果什么都没有在大学留下,大概也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。

写在前面:作者没有什么文采,没有什么学术成果,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,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,大抵没有什么过人之处。作者的观点、看法与感受限于写下这篇文章当时的见解与眼界,作者探讨问题秉承求同存异的态度。其余声明参考文末 [1]叠甲。

漫长的夏天 | 在金榜题名以后(并非金榜 🫡)

对于东大莘莘学子,高考一定是一个比较深刻的命题,占据了人生前十八年的很大一部分。

(这里的深刻部分指的是在 GAZX 上学的每一天无不想着逃离 GAZX。噢,你问 GAZX 是什么,这是我的初高中母校)

高考后的暑假从高考结束那一天下午就开始了,不得不说,这个假期时长大概比整个高中时期放的假期时长总和差不多 🤣。

暑假的生活虽然没有多么精彩,大多数时候是平凡的,但是至少是自由且幸福的——

  • 六月:跑去同学家打游戏(那时鹅鸭杀还很火);整理了一下高中拍的照片(高考前负责给大家拍纪念照,存了很多照片)

  • 七月:和舍友去云南旅行(云南菌子好吃,洱海好看,玉龙雪山也不错);和表弟堂弟在上海住了十几天(逛了蛮多博物馆,欢乐谷大摆锤永远的噩梦)

  • 八月:当了半个月义警(加入了市志愿者协会,负责巡逻维护治安);学习大学可能用得上的技能(苦学 Adobe PR,给大学新媒体剪视频)

这几乎是我自上中学以来,度过的最爽的一个暑假了。(尽管我没有 985 的录取通知书)

步入平凡 | 理想与现实不再紧密相连 🧐

在中学线性的评价体系中,人的理想能力乃至地位都与分数的高低深度绑定。

高中学的是理科,毕业那年考的是全国乙卷,只考了 600 分,省排名 9253 / 269827,换算成比例,大概是全省考生 3.42% 的位置。

这个分数如果想学计算机这样的专业,那么除了省内的南昌大学以及一些边远地区的 211,很难有很好的去向。

没有犹豫太久,简单把一线城市的大学按计算机录取分数线排序,稍作取舍,选择了中部地区某以“科技”二字结尾的双非院校

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分数(比计算机类招生线高了 19 分),但是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,还是很开心的。

我是班上唯一一个上双非的,后来还有高中同学安慰我,不过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执念或者是遗憾哈哈哈。落子无悔,并不后悔于自己的选择,现在也是。

不过有一说一,读双非院校会给就业带来一些阻力,至少学历门槛是在其他方面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的。很多时候,的的确确需要在其他的方面做出一些妥协。

人总是会从某一天开始,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平凡的。

我意识到自己的平凡,就是从这一天起。

辩证法 | 没有那么糟,也没有那么好 🔍

中学坏,但也没有那么坏;大学好,但也没有那么好。

当一个大学生试图说服中学生当下的青春其实很美好时,中学生是不会理解的。

因为中学生不明白的是——一个不需要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学习,晚上十点钟离开教室的大学生,究竟为什么觉得自己命苦呢。

我上中学时也不理解,但是读了两年大学,也理解了。

  •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容易迷茫的。对于中学生而言,高考就是“兔子”面前吊着的“胡萝卜棒”,而一旦高考结束,再也没有人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了。

  • 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事务。可能很多东西的初心都是好的,但是执行下来就是空耗学生精力。大学很忙,但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。很多人一年下来,好像既没有学到什么,也没有玩到什么。

  • 中学过于高的期待。中学生一般会给未来设一个比较高的期待,以给自己艰辛的学习生活一些安慰。抛开这个过高的期待,把大学和工作状态对比,大学还是相当自由且美好的。

日复一日 | 工科生的世界 🫨

不得不说,理工科院系的氛围总是会比其他院系要沉闷一些的。

在理工科为主的院校,是少有人文情怀和自由主义的土壤的。

理性主义会导向实用主义,他们做事情之前会问自己,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,我能够得到什么收益。比较功利(中性),最终得到一个可量化的指标,比如说,gpa,申请到的大学排名,paper,等等。这种单一的客观的评价指标,胜出的永远只有少数人,让卷王登上妮可的铁王座,接受万千同学的膜拜和瞻仰 orz,而大部分同学只会感觉自己像个废物。但是,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往往不是这样的,评价会非常的多元化。你说你 gpa 全院第一,我说 gpa 算个几把。你说明天上午有习题课非常重要问我要不要一起去,我说明天 4 点我要夜爬大蜀山看日出习题课耽误我补觉了。这在综合性大学非常正常,但在妮可可能就没有那么政治正确。

知乎@西郊有密林 《为什么在中科大感觉身边的人总有些隐隐的绝望?》

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没有这么浓厚的学术氛围,但是理工科生群体的普遍特点也基本是有的——

  • 比较功利(中性)

  • 相对内敛(中性)

  • 爱好不多(中性)

这篇文章的草稿是在端午节假期结束时,我坐在从南昌到武汉的动车组列车上开笔的。或许因为早已深刻地被这种思维方式所影响,一开始,我也习惯性地想: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吗?

(对于自己,说真的可能很多年后回头也大概率不会打开这篇文章回顾。对于读者,读者更不可能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。大部分时候一点什么东西是 nobody cares 的,反倒写得越多,越显得“自我意识过剩”。)

答案是:没有什么用。

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“无用”而去放弃很多事情,毕竟生活中“无用”的事情其实很多,什么都不做,大抵也会成为一个很无聊的人。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
西郊有密林 | 意义的找寻

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. What is called resignation is confirmed desperation.

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中,所谓听天由命,不过是习以为常的绝望。

梭罗《瓦尔登湖》

从世俗的角度来看,上大学然后工作,工作是为了赚钱,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

但是更进一步讲,什么是更好的生活?真的会有更好的生活吗?

996 牛马应该不太能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美好,厌恶工作的人也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,物质水平提高去梦想的地方旅游实际上也不过如此。

随着意义的消解,人也会不可避免陷入虚无主义

虚无主义 的两大主要症结——

  1. “上帝已死”:他人赋予价值目标(社会地位、金钱、成绩的世俗指标)的崩塌。

  2. 工具理性:无处不在强调效率最大化(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工具逐步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的当下),人的主体性被剥夺。

那么,到底什么是我们的追求?

虽然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是我把问题输入给 DeepSeek,我发现它比我更懂人生意义——

  • 意义并非「被赋予」,而是「被创造」的

  • 意义藏在具体而微的「联结」中

  • 意义常诞生于「超越自我」的追求

  • 意义可以存在于「体验」本身

  • 允许意义是流动的、多层次的

(个人经验总结:如果焦虑了,不妨看一些哲学,很快就能放下很多;如果过虚无了,那就少纠结一些意义,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。)

不过哲学真要少看,有一段时间走火入魔了,感觉有种“超脱”不在人世间的感觉,做什么都有虚无感。(😀)

不再尖锐的棱角 | 学生的“社会化”

进入社会之后,我知道的太多了。我做的行业,接触的事和人,远远不止一层皮肤。我看到太多人为了名、利、生存或者一时的快感而做出一些让我厌恶的事。我以前失望,愤怒,最后也学会了沉默。

知乎答主 @李涵尘

写了很多都删了,算了。

不过就是一点,考虑能不能承担爆的后果,如果决定了要爆,那就一次爆个爽。

人生是冒险 | 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

文章一开始就说过:作者没有什么文采,没有什么学术成果,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,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,大抵没有什么过人之处。

本人没有多么热衷于解算法题,论能力论实力比不上大佬们。参加比赛是带着体验的心态去的,不过也是有很多珍贵的时刻。

在很多所高校线下参赛,见到了来自各个学校的大神,还加上了一直在膜的佬的 QQ,远远 orz 就已经很满足了。

我的队友,忧郁男神 ls 哈哈哈。

保留一点点运动的习惯。

(无氧也搞一点点,不过没有计时)

加入工作室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
在工作室靠窗的地方放了个折叠床,困的时候可以日光浴(😀)

etc.

一切没有那么好,一切也没有那么糟。对于我这种不太 care 绩点的天天翘课的混子而言,大学生活还是相对自由精彩的。限于篇幅,不展开了。

理想 | 同有信仰者站在一起

以后究竟会是怎么样的,这个不好回答,计划很多时候赶不上变化。

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要做的,保持热爱

不得不说,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,高强度长时间的脑力劳动长此以往很难不消减个人兴趣。

在大二暑假前,有一个问题是要考虑的——暑假干些什么?

主要两种选择:A. 沉淀 B. 找个中小公司实习

一般而言,一旦开始上班了,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热爱也会逐渐褪去。

所以除了四月份投了一些简历出去,春季学期大多数时间状态是间歇性学习间歇性躺平。暑假还是想干一些自己觉得“有意思”的事情。

前段时间在 AdventureX 的交流社区里,和一位来自杭州某中学的学生开发者(在读高一)交流过。[2]关于 AdventureX 的注解见文末

他很厉害,他独立开发的“希沃课表” app 在 GitHub 上收获了 1k+ stars ,这是很多大学本科生也难以企及的。

他对开发的爱好始于 Minecraft,从搭建服务器开始一点点积累编程领域的知识,开发就是他的爱好。

我很钦佩他的 Geek 精神。我说我要向他学习,做一个“兴趣使然”的人。

结尾 | 远处再相逢

写到结尾的时候 2025 年语文高考作文题已经公布了,感觉“语文血脉”又觉醒了,按语文考试的笔法写一下结尾。🤣👉

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得者刘楚昕说,“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痛苦,但回首想起来,都是传奇”。通往远处的道路总是荆棘丛生,但以理想信念为桨,以奋斗自强为舟,哪怕不能实现理想,也是自己的传奇。

怎么说,能给这个结尾打多少分 🤣👉

或者换一种叙事风格的——

当哈雷彗星的彗尾在猎户座悬臂划出银白弧线时,我突然读懂了宇宙的隐喻 —— 它用 76 年的回归周期证明,所有看似半途而止的奔赴,都是时空埋下的伏笔。就像此刻握在掌心的星图手稿,那些观测笔记里未完成的轨道计算,恰是少年与宇宙签下的契约:我们在十七岁的望远镜前拆解星光的密码,终会在某个同样璀璨的夜晚,带着更丰盈的认知与这颗彗星重新丈量银河的刻度。毕竟宇宙从不会让真诚的探索沦为半途而废,当哈雷彗星下一次掠过近日点时,今日记录的每道彗尾弧度,都将成为重逢时最精准的坐标。

AI 生成的,味太冲了 🤣👉

不过这个意象是来源生活的,这是 2020 年我的中学物理老师在新冠期间线上教学讲到天体时讲的,哈雷彗星每 76 年会回归一次,他看不到了,但是我们还可以。


不知道两年后大学本科毕业后我会不会再写一个结束总结,也不知道那时过得怎么样,在这放个回旋镖。就写到这里。


[1] 叠甲:
文中如有本人观点的表达仅为字面含义,非引战,非水军,非反串,仅为个人感想无任何衍生含义内容不代表任何其他团体个人,无任何隐喻,暗示,反串,碰瓷,蹭热度等想法。本人家庭和睦安康、无任何心理或精神疾病,智力为正常水平。观点及言论仅代表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看法,非专业学术内容仅为个人 bb 空间,部分内容仅为猜测不代表实际,与本人所在群体、父母亲朋、所在省市地区无关。如有不同观点欢迎礼貌讨论感谢指正。本言论不含有对任何群体的歧视,不含有任何挑起对立的含义。本人认知范围浅薄,无专业团队,内容偏个人想法,如有误会歧义欢迎指正。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。

[2] AdventrueX:
AdventureX 是由中国高中生与大学生自发创办的非营利创造者社区,是中国最大、最具创造力的青年黑客松之一。每年 7 月在杭州举办,2025 年的举办时间为 7 月 23 日至 27 日,活动时长五天四夜(120 小时)。


本科四年中期总结 | 计科 | 半途有所得,远处再相逢
https://www.hezhaohui.cn/2025/06/本科四年中期总结-计科-半途有所得,远处再相逢/
作者
Wonder
发布于
2025年6月8日
许可协议